开篇的话
每当高考时节,报考咨询中考生家长询问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先选学校还是先选专业?”其实,学校和专业先选哪个并不重要,这只是一个方法步骤问题,重要的是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专业,因为专业是考大学的最终落脚点,它不仅关系你的兴趣、潜能的发挥,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前途、命运与职业生涯,是学生未来就业的铺路石……
因此有人说,选专业是人生规划的第一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解释高等敎育的目的时有这样一句话:“高等教育目的是要使每一个人都能获得一个体面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体面的工作是什么?就是职业;体面的生活是什么?就是经济收人。基于这两点,我们认为:专业决定你未来的职业,而职业又能决定你的经济收入。总之一句话,选什么专业入什么行,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活命运和质量。我们来看下面的几个场景:
场景一:某高校人文馆的主大厅。会场上座无虚席,走道上也难有立锥之地,可仍然有少衣着光鲜、手持简历的大学生试图挤进去。主席台上的多媒体投影仪正播放着极具诱惑力的企业文化宣传片,原来是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E&Y(安永)校园宣讲会。“不论你的专业背景如何,安永一样欢迎你!”头发花白的老总面对着台下人头攒动的学子笑着说。
场景二:某高校一学生宿舍。“什么破单位太不长眼了,一个历史系的都不要!”说话的是一位愤青模样的同学,他正在浏览学校就业办网站,希望找到对自己有用的需求信息。
场景三:三位髙中好友聚会。他们都是大四学生,学的专业分别是图书馆学、哲学和法学。毕业生在一起的话题总少不了将来的打算。学图书馆学的开心地说不急不急,我再等等看那个‘211’大学图书馆的回话,反正手上已经有五六个一般大学图书馆的协议了。”学哲学的比较平静我被保送了,先拿下哲学硕士学位再说。”学法学的则一脸.郁闷命苦啊,法学的人太多了,要当律师的话,我还得等毕业后参加下半年的司法考试。”……
毕业与失业的话题虽然沉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现实。在毕业生就业完全市场化了的今天,失去了“天之骄子”光环的大学生们,找份工作着实不容易\找份称心的好工作就更难,就业压力空前巨大。
就业的难和易,对于尚在志愿填报的路口徘徊张望的考生而言,它意味着将来可能捧上的是什么样的饭碗,甚至还可能影响自己的长远发展。在充分认清就业形势的基础上选择专业,在提前摸透了各个专业的“命相”之后理性选择,考生才能更好地抓住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有专家概括说,读懂专业这本经,方能畅通就业路。话虽然这么说,可对于广大考生而言,要在高考填报志愿上数百个形形色色的专业名称中找到一^真正合自己心意,在校几年既能学到东西,毕业后又能找到一份对口、满意工作的专业,绝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临近高考前夕,许多髙校都会到一些中学面向•考生做宣传,那时候大学和专业介绍的宣传材料贴满了校园,好多学生都围着看。介绍材料中充满了高科技的概念名词和专业术语,让单纯的高中生们犹如在云里雾里。个个专业都看起来很美,但究竟这些专业学的是什么,有多大的发展前景,是不是自己所想像的那一个专业,就概莫能知了。
五花八门的专业,有些可以从专业名称和院系名称上,顾名思义地大概“猜”出专业性质、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些专业名称概念比较笼统,范围又特别大,像安全工程、生物技术、金融工程之类连老师都不能完全明白其所以然,而是常常根据往届学子的报考来作大致推断,考生们更是只好跟着感觉走,抽彩般胡乱填报了。导致的结果就是,专业“扎堆”现象明显,在上了大学的考生中有一半以上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至于毕业后的出路那就更是雾里看花了!考生对专业的无知或一知半解,不仅造成了志愿选择上的盲目或盲从,而且导致了大学生活的无奈和就业时的尴尬。因此,深入分析考生在专业填报中存在的误区,是增强专业鉴别力和穿透力,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重要一环。
根据调查,目前考生及家长在专业选择上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一是望文生义,主观判断专业的内涵。来自山西的大二学生冀勇同学从来没想到自己将会在钢铁行业里工作,可他现在已在武汉科技大学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习两年了。当初在报志愿时,他没有细查这个专业的有关情况,只是从专业名称上来看感觉应该不错,听说就业率也高,所以就毫不犹豫地填报了这个专业。可到校后才知道该校所谓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就是以前的“压力加工”和“轧钢”专业的重组,这令他左右为难。
髙考填报志愿时,朱丽芳毫不犹豫地报考了百年名校一西南交通大学。但在事关如何选择专业的问题上,却是典型的“门外汉”。丽芳最初填报的是诸如通信、金融、计算机之类的热门专业,由于竞争激烈,最终被调剂到地质工程专业。当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刻,她的心仿佛一下跌进冰窟,心想,恐怕要和石头打一辈子交道了。她当时认为,所谓的地质工程就是要去找矿、找石油,便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西南交大。而后来她却得知地质工程专业与自己所想的有很大出入。其实这个专业是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专业方向既不是找矿,也不是勘探石油,其研究方向是与建筑、设计、施工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地质工程专业在不同性质的学校其培养目标不同)。该专业毕业生既能从事各类岩土工程的勘察设计,又能进行各类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和相应的防灾工程设计,还可以成为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对专业的不断理解和认识,朱丽芳的学习劲头也足了。令她感到十分庆幸的是,地质工程专业就业非常容易,到了大三、大四,就业找工作迫在眉睫,当其它专业的同学正在为如何找工作犯愁的时候,地质工程专业一次性签约率达到80%多,居然是学校就业率较高的专业之一。
以上两个事例,一个阴差阳错,一个歪打正着,从正反两方面向我们说明了了解专业内涵的重要。高校的每个专业,都有确定的科学内涵以及确定的应用领域,对专业的内涵和应用领域,要借助有关专业资料详细了解,切忌主观决断,失之毫厘就会谬以千里。例如信息与计算科学,很多报考本专业的学生都是冲着这“计算”两个字来的,大家把它当成了一门计算机方面的学科。而当进入大学后,他们才惊讶地发现,怎么学了半天,专业课都是和数学有关的呢?没错,这个专业本来就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知识,能运用所学数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所以这是一门“根红苗正”的数学类学科。再如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不少同学一看到专业名称中出现”信息”两个字,就联想到了"计算机科学技术方面的专业。认真考证一下这个专业的出处,你就会发现,2003年浙江大学把图书馆学、档案学两个专业整合为信息资源管理专业。所以,信息资源管理可是一个很正宗的管理学类的专业,它更多的是学习资源和信息的”管理方法”。
现在有些大学为了在招生时能吸引考生,将一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专业名称改成了很“前卫”、“动听”的名字,摇身一变就成了新专业。如某高校的强项是传统的工科专业,但为了吸引考生,搭“神舟5号”的便车,将本校的材料科学等专业合并,成立了“航天科技”专业,确实吸引了大批不明真相的学生报考。殊不知“航天科技”是一个领域,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在这一领域中几乎囊括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学科内容,四年的大学学习,怎么可能学完一个领域的所有学科?规实中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好多,比如有的学生认为政治学专业就是培养中学政治老师的,应用数学专业就是培养中学数学老师的,等等。望文生义不只是闹笑话,而且对自己的志愿填报将造成直接的不利影响。因此,了解专业内涵,把握学习方向和就业领域,是每位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时的必修课。
了解拟报考专业的内涵,主要应从专业的研究领域、所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目标、未来就业方向等方面来把握专业性质及特征。尤其那些从字面上难以说清的专业,更需要从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等方面去了解专业内涵,如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电子商务等。其中掌握课程开设情况,则能帮助考生更好地根据个人实际进行科学选择,做到扬长避短、发挥强项。
此外,大家也不能凭空去想像某个专业可能与某某课程无关,这样你就会吃大亏。比如,有很多同学在高考报考时选择经济类和管理类的专业,以为这些专业是不学“数学”的,而事实上,这些学科对数学知识的要求还是很高的,不仅要学习“高等数学”这门课程,通常还要学习“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等相关的数学课程。
二是概念不清,不了解专业之间的区别。在大学本科专业中,有许多名称相似或相近的专业,从字面看上去好像差不多,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比如海洋技术和航海技术,只一字之差,却相去深远。前者以海洋科学为研究领域,侧重于自然部分,属理学范畴;后者以海上交通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工程部分,属工学范畴。海洋技术也叫海洋工程,是综合了原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专业中侧重于应用的部分而产生的新专业。海洋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探测技术和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包括深海挖掘、海水淡化以及对海洋中的生物资源、矿物资源、化学资源、动力资源等的开发和利用,还有海洋与全球变化、海洋环境与生态等,通过这些研究维持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并拓展生存空间。而航海技术则主要研究船舶如何在一条理想的航线上,从某一地点安全而经济地航行到另一地点的理论、方法和艺术,主要学习内容包括船舶航行与导航定位、船舶操纵与避让、船舶种类与性能结构、船舶设备与属具、助航仪器及设施、海洋水文地理与气象、港口与航道工程等。专业不同,学习课程和未来就业方向也不同。
再如金融学和金融工程两个专业,虽然都包含“金融”二字,但是完全不一样。金融学是个传统的专业,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a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而金融工程则是90年代初在国际上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特色在于综合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如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模拟等,培养具备全面扎实的金融经济理论,具有深厚数理知识背景、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和具备建模能力的复合型金融技术人才,它代表了现代金融学发展的主流。又如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两专业,生物技术专业主要研究的是理论,而生物工程则主要研究如何将理论转化为技术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前者强调动脑,后者更强调动手;生物技术专业属于理学学科门类,学生毕业时获得的是理学学位,而生物工程则是在工学学科门类下,毕业生获得的是工学学位。所以要想成为工程师的考生,、就不该报考生物技术专业了。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很多人容易把理工科混为一谈,不知道二者也存在区别。理科是基础科学,它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天文学、大气科学、电子信息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工科则是应用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典型学科有土木建筑、公路桥梁、机械、水利、电工、汽车、电子与信息、热能核能、材料、仪器仪表、环境工程、化工与制药、航空航天等。学生在报考时“理”和“工”没有首选和非首选之分,选“理”还是选“工”主要由自己的特点和爱好决定。如果你的数学物理基础扎实,抽象思维能力强,遇事爱问“为什么”,不急于在本科毕业后去就业,而是继续深造读硕士或博士,有志于成为一名科学家、教授,那么建议选择理科;如果你数理基础比较好,动手能力强,喜欢工程设计,有志成为一名工程师或技术专家,在土木、建筑、水利、机械等硬件建设的领域驰骋,本科阶段就明确自己的工作定位,那就应该选择工科。
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好多,如“社会工作”与“社会学”是不是一个专业?“汉语言文学”是不是就比“汉语言”多两个字?物流工程与物流管理究竟有什么区别?生物医学与生物工程到底有什么不同?公共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这三个“管理”有什么分工不同?林业工程与林学是不是一回事?等等,都需要仔细辨别、慎重填报。
三是盲目求新,不了解专业的办学历史。某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纪周,一直有到外企工作的想法,报考时看到某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挺有新意,.所以就报考了这个专业。他认为商务英语专业既可以学好英语知识,也可以学好商务知识,有助于将来的发展。可到大学快结束时,他才发现:由于自己所在的学校开设商务英语专业没多久,加上当初自己对这一专业并未很好地权衡,也没有查清这所学校本专业开设的历史和有无硕士点等情况,实际上该校开设本专业的时间不长,目前这个专业还未形成体系,一切都在摸索阶段,校方是在模仿其他学校办学的基础上,对本校专业的课程进行临时的调整与变更,专业师资水平就更别说了。在该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很少有商务英语方商的课程,要想多了解些这方面的知识,就必须自己去查资料。而且由于专业名称是商务英语,其设置的英语课程相对正宗的英语专业要逊色得多。结果大学四年不仅没有学到实用的商务知识,就连英语也险些因学校的课程设置而被耽误。他现在大学即将毕业,纪周总结自已的专业特点:商务知识一点点,接近无;英语水平界于非英语专业与英语专业之间……
由此可见,考生对报考专业所开设的学校进行全面了解是多么的重要!上述事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新增的学科门类越来越多,高校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推出新专业。考生和家长尤其注意的是,时下为招揽生源的需要,很多高校刻意把专业与“贸易”“信息”“自动化”等联系起来,纷纷开设相关专业,比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有的就是由“档案学”专业移花接木,或是由图书馆学、情报学演变而来,名称一变它们就信息电子化了。这些名称中带有“国际”“信息”等时髦字眼的专业异常火爆。而实质上不少新开设的专业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捉襟见肘,甚至开的还是老课程,社会需求并不旺,导致就业招生冰火两重天。例如数字媒体技术是近年新增专业的热点,一下子全国有近30所高校不约而同地增设了这一专业,而专家却对一些新近成立的新闻类院系的师资和教育质量提出担忧。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何梓华表示,新闻类专业近年来“超常规”发展,部分师资、教材、设备等办学条件严重不足,很多学校连棊本要求都达不到,有的只有两三个教师就挂牌招生了。因此他呼吁,考生和家长在选择新闻类专业时,对相对“年轻”的新闻类院系要审慎考虑。
更为典型的是一些热门行业的专业设置,例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这几年如雨后春笋般在许多学校建立起来,但很多地方只是将一些老专业换了个新名称罢了。生物科学也是发展迅猛的一个专业,其中不少是原来相关专业的翻版,比如食品、生物发酵、海产品养殖等,这些专业一翻牌就成了“生物技术”或是“生物工程”了!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学校一年的生物类专业本科生的招生人数竟然超过400人,这是任何一所高校的师资都不可能胜任的学生数字。对此,南开大学耿副校长说,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80%的课程实验的单人操作率要求达到100%,只有保证一定的硬件设施、实验条件才能完成生物学的正常教学。通信工程也不例外,因为火热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遍地开花,有条件开的院校都开了,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开,所以未免有些鱼龙混杂的同时也带来了同质化严重的后果,各大院校中特点鲜明的不多,甚至在课程设置上与一些专业都有很多重复的地方,尤其这个专业知识更新很快,学生将来是要靠能力吃饭的。同时,行业热门必然导致竞争激烈,由于开设学校多、人才输出量大,加上许多毕业生一开始都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因而出现毕业生难找工作的情况就不足为怪了。
鉴于上述情况,考生在报考时的甄别就非常重要,只有选择专业开设时间长、师资力量强、办学条件好、专业特色明显,并且在同类专业教学和研究中居于领先地位的院校,才能保证学到精髓,不至于贻误终身。
四是顾此失彼,不清楚同一专业不同院校的差异。同一专业在不同性质的院校,其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是有很大差别的。比如材料学与工程专业在武汉理工大学是偏向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而在北京科技大学则是金属材料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财经类或专业性院校则侧重教学生如何做贸易;工程管理专业在交通类大学侧重于交通项目,而在建工类大学则侧重于工民建项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人大、浙大等综合性大学侧重于管理方向,而在同济大学则着重于勘察、建筑方向,在其他一些农业大学则侧重于农业、土壤学方向;应用心理学在师范类院校偏向于心理教育,体育院校偏向于运动、竞技心理,在政法类院校则偏向于社会心理学。
再拿行政管理来说,该专业在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归属,有归属于政治学院的,有归属于管理学院的,甚至有归于法学院、哲学系的;在课程开设上有的注重文科倾向,有的注重理科倾问。在轻化工程方面,广西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備向于制浆造纸工程方向,吉林农业大学偏重于粮食深加工技术与应用、粮油化工产品开发等方向,青岛大学偏向于印染方向,四川大学则偏向于皮革工裎。林业工程类专业在综合性院校中多以景观学方向为主,在工科类院校中多与建筑和规划相关;而同是综合类大学,清华大学的景观学以区域和城市景观规划等为研究方向,同济大学则以国际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学为核心;同是林业工程类专业,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注重科学研究,而东北林业大学则更注重人才培养。交通运输在北京交通大学侧重铁路运输管理,而在大连海事大学则侧重航道和船舶运输管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专业培养方向不同,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同,毕业后从事的工作领域不同,学生的人生发展目标也就不同。例如北京语言大学作为一所文科院校,也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过北语的计算机专业是定位在信息处理方面,主要是结合语言类院校的自身特点,在计算机语言处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即以研究计算语言学理论、发展自然语言处理关键技术和知识库、开发相应的工具软件和应用软件、支持对外汉语教学和语言本体研究为宗旨)。如果你的职业理想不是在语言方向,而是想潜心研究计算机硬件的尖端升级,那就不要选择北语信息科学学院了!再如近些年“大热”的电子信息土程专业,在中国民航大学也叫航空电子,主要是学习电子技术基础、惯性导航系统等与航空电子维护方面的课程。毕业后将成为电子设备维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学生们常戏称自己是“修飞机的”。而且毕业生一般会在外场作业,劳动强度大,对人的体能有很大的考验,这样的专业,就不适合兴趣在纯电子技术方面的考生和女生报考。
五是忽视兴趣,一味追求“热门”专业。三年前,陶宏亮曾就读于某重点大学英语系,现在在一所二类院校读哲学专业。他丝毫不后悔当初作出的退学选择。陶宏亮来自农村,听说英语专业很热,高考后他没怎么认真考虑就填报了某重点大学的英语专业。进入大学后,陶宏亮才意识到自己语言交际方面很欠缺,并不适合学英语。由于在中学里一直学的都是哑巴英语,在大学里好几门专业课他都没能及格。又因不擅与人交往,他显得很孤僻,就这样陶宏亮在大学里度过了沉闷的两年。最后,他选择了退学并重新参加高考,虽未能逬入重点大学,但他很谨慎地选择了自己心仪的哲学专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他在写作方面的优势日渐体现。陶宏亮深有感触地说“这才感觉找到了自己现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朱军,曾是清华大学硕博连读的研究生,然而为了自己喜欢的专业,他毅然退学并参加了2006年的高考,并以654分的成绩重新考入清华建筑系,开始了第二次大学本科生涯。几年前朱军第一次参加高考,由于考试成绩低于他所填报专业的录取分数,结果被调剂到了化工系。在本科的几年中,虽然不喜欢该专业,但朱军一直都努力使自己适应专业的学习,成绩一直也不错。2005年朱军获得学士学位,并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化学反应工程专业,直接攻读硕博研究生。随着研究生学习的不断深入,他逐渐认识到了学化工专业并不适合自己。2006年3月,经过深思熟虑,朱军毅然退学,当年6月他再次参加高考,在填志愿时,只填了“建筑学”一个专业,而且不服从调剂,最终他如愿以偿,第二次进入了清华园。
还有这样一个例子:北京某名牌大学04级一个学生,非常喜欢中文,并经常发表一些短文。高考时,被录取到中文专业,但由于当时中国加入WTO不久,经济类专业非常火爆,而他父亲也是生意人,于是提出各种理由,非要转到经济类专业,最终被学校批准了。可现在呢,由于他数学基础不好,学起来非常吃力,考试很少及格,对学习失去了热情和信心。前不久我们见到他时,正在全力复习英语,想通过考研来改变就业方向。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适合自己才最好。在报考专业的时候,需要考量多方面的因素,但最为重要的一条是必须了解自己的兴趣和潜能,拫考的专业一定要与之相适应。只有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然而现在社会流行一种唯“热”是从的观点,好多考生盲目从众,一心追逐热门。要知道,热门只表示选择这个专业的人数多而已,并不意味着这个专业优于别的专业,也不意味着它适合每个人。对于每个人,只有适合的专业才是好专业,只有选择了适合的专业才适合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热门意味着供需两旺,机会多竞争强;冷门表示着供需两乏,机会少竞争弱。热门好比一百人同时挤一百米宽的桥,冷门好似十人同时走十米宽的路。而且热门只是暂时热,冷门只是暂时冷。盲目挤入已热了多年的专业,很可能仅仅抓住了热门的“尾巴”,四年后就业更加难。
另外一种情况是,有些专业名称听起来很响亮,报考热度和录取分数也不低,但是这些专业的设置方向和培养目标与我国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有一定距离,即不太适应国情,容易造成雄赳赳气昂昂地去就读,毕业时却落个“出嫁”难的结局。如国民经济管理专业,是由国民经济计划专业演变而来的。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本专业将宏观经济调控作为人才培养的方向,而在这一领域真正有所作为的,是至少硕士学位以上的专家、学者,本科生在此几乎无用武之地。再如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由于这类专业对实践和理论的能力要求都相当高,所以行业内更需要一些既有实践技能、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端人才,用人单位普遍倾向于研究生和博士,而从校门到校门的本科毕业生,在他们眼里无异于“鸡肋”一一-好看不好用,中看不中吃,所以多数情况下本科生很难找到用武之地。因此,选择这类专业报考的学生,对未来应有一个长远规划,最好把升本和考研结合起来考虑,尽量选择那些具有硕士点、博士点的高校。
再比如,生物是被公认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专业,同时也是最具有梦幻色彩的专业,许多考生对它情有独钟。然而在我国,生物产业没有专门的科研机构,其科研任务一般由大学尤其是实力较强的名牌大学来完成,许多著名的生物学家都是大学教授,他们是极少为本科生上课的,虽然有时会带一些硕士、博±研究生,但主要工作是搞科爾攻关。立志要做生物科学研究的同学,只有往土走,读研、读博方能有实现梦想的一天!
六是“厚此薄彼”,重视学校选择忽视专业特色。中国普通高校上千所,本科专业300多个。同一所大学的不同专业其办学实力参差不齐、高低不一;开设同样的专业,不同大学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差别很大。无疑只有选择了重点大学的强势专或优势学科,才能接受中国最好的高等教育;同样,只有选择了理想学校中(包括一般大学)的特色专业,才能受到“货寡价实”的优质本科教育。
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学层次的认识相对要好一_些,而对专业之间的差距就知之甚少。在填报志愿时,往往凭是否热门及录取分数的高低来判断优劣。殊不知,这都是极不科学的。那么,不同大学.的不同专业其办学实力和水平怎样衡量、怎样挑选?区分他们高低、强弱的最明显标志是什么?或者通俗一点讲,怎样了解普通高校的优势专业或学科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的评价要素告诉我们,提供评价一所大学实力的主要指标就是专业与学科实力。看专业、学科就是看其建立的时间长短,是否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否是国家重点学科。一般来说,有国家重点学科的专业是最好的专业,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是好的专业,有硕士授予权的专业是比较好的专业。一所好大学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好,一般本科大学也有比较好的专业。所以我们在报考时,要尽量选择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以上的专业。
除以上标志性特征外,看一所学校是否在该学科真有优势,还要看该专业是”否设有“基地班”。所谓“基地班”就是国家在该专业设立的全国“重点班”。这里的师资力量强,补助和奖学金高,有本科-硕士连读或本科-硕士-博士连读机会。
在了解了一所高校的优势学科以后,接下来就是看师资科研了。看一所学校的某一专业师资科研强弱,先看有没有院士,有没有“,长江学者”;再看教授、副教授数量;三看发表论文数量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在科研成果方面,国家科学技术奖、“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是国家最高的奖励和重大项目。在发表论文的数量上,应该重视在SCI、EI、ISIP、ISR四大国际检录系统收录论文的数量。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既是培养高水平研究人才、出高水平成果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学术水平和知名度的标志。以上述内容为标志的专业办学水平,无疑是广大考生和家长选报志愿的最好遵循。
七是只看当前,忽视所学专业的未来发展。湖北理工类考生吴钢在填报志愿时,报考了江南某理工大学的火药学专业。他既不是稂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不是为谋求人生的更好发展,而是看重火药学属军工专业,在校读书期间每月可得到300元的生活补助费。但是入学三年后,通过学习他深感该专业危险性大,将来就业环境艰苦,遂产生退学念头,但学校坚决不同意。最后在他的多次要求下,校方说可以考虑,必须交回三年中所领走的生活补助费。无奈吴钢被迫采用了一个迫不得已的办法,每次考试都考不及格,才达到了退学目的。此后他返回县中复读一年,重新考人大学。
智者赚明天,愚者赚今天。过于注重眼前得失,即使如愿走进大学,也会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构成不良影响。当然,像吴钢这样的同学看重的是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更多的考生则是拿现在的“形势”来取舍,很少用前瞻的眼光、发展的思维去分析和判断未来的变化。尤其近年来,考生和家长在志愿选择上普遍存在一种趋热、求新心理,甚而已然成为一种风气。看不到热门专业的时效性和相对性,看不出冷门专业的未来前景,更不去发现基础专业的潜力所在,往往四年毕业后已时过境迁,报考的无知或简单化,已经埋下了抱憾的伏笔,而很多考生却要为此“买单”!
首先我们来看专业的变化趋势。比如一提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不少考生家长就直摇头,认为我国创办于上世纪50年代的许多电子厂都倒闭了,还学那个干吗?殊不知,该专业主要是学习基本电路知识,并掌握用计算机等处理信息的方法。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日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该专业人才社会需求量相当大,现在可算是一个藏在幕后的明星哩!又如一说材料学,很多人马上就联想到钢筋、水泥、玻璃、铝合金等等,其实像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等都属于材料学研究的范畴,材料科学与信息科学、生物科学并列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三门科学。再比如学什么专业出国最容易?有人i兑当然是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殊不知护理学专业比这些学科更容易出国。数学、物理、坐物、中文等是冷门?但这些基础学科和长线专业,由于社会需求比较稳定,却渐渐显示出较强的就业势头。
其次要分析学校的行业背景及区位优势。比如同样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由于在我国设置的历史比较短,各大学的开设水平参差不齐,如能选择具有较好的机械工程背景,同时又具有一定行业背景的学校,则毕业生就业就会好的多。同样,开设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学校很多,有综合性大学、理工类院校、农林院校及行业性大学等,同学们若逸择行业院校报考,就业就有很大优势;另外,该类专业毕业后的就业与学校所在地区的运输景气状况有直接关系。同理,报考计算机专业要兼顾学校的区位优势,我国在北京、上海、大连、杭州、南京、广州、深圳、武汉、成都、西安等高校较为集中的城市兴建了软件产业基地,IT产业发展迅猛。选报IT产业发达地区的高校,不仅选择余地比较大,而且就业空间也相对广阔。
再次要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本世纪初,我国新闻学类专业点(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和传播学这五个专业统称新闻学类专业点)开始了超常规发展。据统计,1994年以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1995年〜1999年,5年间共增加了58个专业点,平均每年增加10个左右;2000年~2004年,5年间又增加了335个专业点,平均每年增加近70个;而200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已达667个!
客观来讲,新闻传播教育的繁盛的确为传媒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传媒人才一度紧缺的局面。可是,物极必反的道理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目前,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速度已超出了社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度。中国新闻教育学会曾对国内40家知名媒体发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媒体的一般编采人员岗位已达到或趋于饱和。针对新闻传播教育持续膨胀的这一问题,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昆教授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他说:1984年前后,我国的新闻学类在校生只有几千人,而现在却已达到十二、三万人;每年相关专业毕业生的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数百人,增加到目前的三万多人。然而,新闻学类毕业生的质量和数量却不成正比,数量在膨胀,质量却在下降。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每年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仅有5~9万人,人才培养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业长期处于“卖方市场”。本世纪,随着各高校竞相开设计算机专业,扩大招生规模,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步入“买方市场”。目前,全国有1180多所高校开设有计算机专业,各类计算机在校生超过80万人,专业的设点数和在校生人数都位居全国各专业之首。结果IT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导致用人单位普遍提高招聘门槛,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初次就业率走低,起薪下降;同时,也促使社会需求越来越向名牌大学集中,目前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在90%以上,而地方大学就业率则只有60%左右。
生物学招生规模的扩张速度就更让人吃惊了:从1997年到2007年,生物技术专业在校生增加了6.5倍,年招生数增加5.9倍;生物工程专业在校生增加了7.3倍,年招生数增加7.5倍。2007年,生物类专业在校本科生达18万人之多,占全国理科生总数的36%。如此扩张直接带来了生物类本科生的毕业与就业问题。目前社会生物类人才需求岗位尚不能满足毕业生需求,用人单位的高门檻和毕业生难以找工作,促使越来越多的本科生涌向考研路。据对全国46所高校生物类专业的调查,读研的已由几年前的不到10%增加到70%,平均每年有近4万名生物类本科生毕业,而国内外研究生录取每年不足2万人。
以上种种误区,都是“过来人”以沉重的代价换来的深刻教训。只可惜的是,面对高考选择,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第一次,而且唯有一次。对“前人”来说是教训,而对“后人”来讲就是经验。教训也好,经验也吧,无疑它在向人们诉说着这样一个事实:高考志愿选择,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它处在人生规划的起点,是人生旅程的“起跑线”。面对这样一个重大选择,需要周密设计,深思熟虑,不可马虎大意,更不可掉以轻心。
也许有人说,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并不是与社会职业一一对应,学生毕业后有好些也未必按所学专业就业,所以选专业不等于选职业。我们认为,虽然不少大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并非与专业对口,但那也只限于一些基础性、通用性专业,或就业岗位对专业技术要求不是太强的工种。无数调查结果表明,一个人的职业在大多数情况下与他所学的专业对口有着直接的关系。专业虽并不能决定某个人将来从事某项特定的具体工作职业,但基本上界定了未来职业的范围。试想,一个学习计算机的大学生怎么当得了医生?一个土木建筑专业的毕业生怎么能成为翻译?同样,一个学习中文或历史的大学生,怎么也成不了航天领域的尖端科学家!纵然现在许多高校实行按大类招生,培养上强调厚基础,宽口径,但是当专业分流时学生也只能在所学大类中选择,不可能跨出所学的专业类别,毕业后也只能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所以,在专业与就业之间,现实中虽不能一一对应,但毕竟大的方向应当一致,学习目标不能有大的偏离。否则,你将“前功尽弃”,花费在时间和青春成本上的徒支更是无法计算的。
看罢此文,或许使年轻学子的心稍微有些沉重起来,对自己的未来多了几分担心,对个人即将面临的选择增添了几分忧虑……不过,我们要告诉你的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到来,给每一个有志青年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睿智的寻梦者总会在别人都睡醒前找到自己的方向,而美妙的乐曲也因为那些亮丽的音符而更加欢乐多彩。只要仔细斟酌、多方求索,选择适合自己的朝阳专业,总会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重蹈前人覆辙?怎样才能捕捉属于自己的惊喜与收获?忠实的朋友,请你潜下心来,研读本书,一切答案都会找到,一切问题都将迎韧而解!